顶上功夫话“待招”

顶上功夫话“待招”

操刀

磨砺锋利的剃头刀,施用时面对的是年龄迥异(从婴儿到耄耋老人)、头形不同(平凸凹瘤子)、皮肤差别(粗细、癣疥、瘌痢头、龙窝头)等等对象,但待招都能把握住下刀前刚用热水湿润头发头皮时的火候,右手指间拎刀,掌心留空腕转运作,左手姆指食指定位紧皮,从发“顶”或前额下刀,下上左右婉转流畅,随着一条条白色的扩展,顿刻间,一个剃光或者留独辫的白脑袋出现。对成年人则会施用由下而上反修胡须的“提刀”和在脖子、颚下轻轻颤动刀口,轻清汗毛的“颤刀”技巧,以显示其刀功到家。

整容

面部的前额腮部经剃刀清刮修理后,还得使用剜耳、提钎、绣剪、绒球刷等小工具对眉、眼、鼻、耳、口等五官轻柔按摸修剪耳毛、鼻毛、清掏耳疖,修饰“八字胡”“猫儿胡”“独痣胡”“鬓眉寿须”或飘髯长须,这是一个很细致的造型过程和一次周到服务的享受,让受者容光焕发,面貌一新。

扳打

剃洗整容完毕,要按人体经络穴位对肩、臂、脖、身腰各部位依次提、捏、揉、拉、拍、捶等相应力度频率的调整,行话称扳打。施用这种传统调整人体机能的功夫于清洗污乱毛发之后,确实能让受者周身血脉流畅,筋道活络、疾患减轻身心舒展。

磨刀

在待招行中,能磨刀者方为师,所谓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钢火锋利的好剃刀尤为重要。他们专用致密能起浆的小块“璗刀石”是比较少见的玄武石的一个品种,在其上仔细研磨到触须即断的程度,平常剃头感觉刀口迟钝时则在软牛皮条块上来回璗一下临时应付。

旧时还有“挑起三江水,游动走街巷”的流动待招担子:一头是土炉子上面温着小盆当锅盖砂锅里的热水,这正是歇后语所说“待招的担子——一头热”;另一头是四脚坐凳及脚下的小木工具箱。担着20来斤的担子,轻松走街串巷,招之即摆摊服务,剃头修胡子,整理“大独辫”,为青年剃“马桶盖”、儿童留“鞋叶巴”。

旧时的待招铺,是一个暖和热闹的信息交流场所,等待剃头的人们坐在板凳上摆龙六阵、调侃谈笑,随着剃头匠的板打招势,还能传闻一些江湖门道。

待招行道,有堆存头发,懒于洗整墙壁皂发脏物的习惯,不太卫生,加之接触人群中,各种细菌病毒的感染,很多四五十岁的老待招都患有“臭咳病“(肺病)或形成驼背。这真是扮靓了别人,待慢了自己的老式服务,令人遗憾。

民国以后姜待招、任待招、蒋待招分别在东外街、十字街、西内街开铺运营,剃“东洋头”、“学生头”,剪“平头”。解放以后有会泽东内街的《国光理发室》和张伯清师傅等参加的《国营理发室》,理发工具已由老式木柄川刀、小铁剪引入武汉、上海的不锈钢长柄刀和推剪、电剪、电烫吹风、转椅等,服务对象女性增多,逐渐发展成美容行业,营造出各种时髦流行的发式姿态,美化着人们的生活。

文:杨德昌老先生

图:网络配图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